Skip to content

新生儿常见病症及注意事项

1. 黄疸

俗话说「十个宝宝九个黄」,可见新生儿很容易发生黄疸,判断宝宝是否黄疸基本从皮肤是否发黄就可以。

新生儿黄疸又称 高胆红素血症,是新生儿时期最常见的临床症状,可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

黄疸的数值其实就是监测胆红素的水平。胆红素是一种抗氧化剂,少量存在体内对新生儿有益。

正常的生理性黄疸值为:足月儿 黄疸值不超过 221umol/L(12.9mg/dl)早产儿 黄疸值不超过256umoI/L(15mg/dl)

需注意的是,生理性黄疸影响因素众多,TSB(血浆总胆红素(total serum bilirubin))较难界定统一标准,尤其是针对早产儿而言,为排除性诊断。诊断黄疸时,TSB虽然是重要的诊断依据,但必须结合临床资料,综合分析。

1.1 病因

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引起的皮肤或其他器官黄染,造成胆红素积聚的主要因素有这些:

  • 胆红素生成过多:新生儿红细胞寿命较短、破坏速度快,且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相对较高,导致血红素分解产生胆红素的量增多。同时,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发育完善,处理胆红素的能力有限,易导致黄疸。
  • 胆红素代谢异常:新生儿肝脏中负责胆红素代谢的酶活性较低,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、结合和排泄功能也不成熟,使得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,从而出现黄疸。
  • 母婴血型不合:当母亲和婴儿血型不一致时,母亲体内的抗体会通过胎盘进入婴儿体内,破坏婴儿的红细胞,导致溶血,使胆红素生成增多,进而引发黄疸。
  • 感染:新生儿出生前后若受到细菌或病毒感染,可能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多,胆红素生成增加。同时,感染还会影响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,使胆红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。
  • 遗传因素:部分新生儿黄疸是由于遗传原因导致的,如地中海贫血、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。这些遗传性疾病会影响红细胞的正常功能,导致溶血和胆红素生成增多。

1.2 生理性黄疸

症状和鉴别

足月儿在出生后 2~3 天出现黄疸,4~6 天达到高峰,7~10 天消退,最迟不超过2周,黄疸程度较轻,先见于面部、颈、巩膜后遍及躯干及四肢,粪便呈黄色。

早产儿出生后3~5天出现,5~7天达高峰,7~9天消退,最长可延迟至3~4周;黄疸程度较轻,仅皮肤、巩膜轻度黄染,一般情况良好,不伴有其他症状。

传统 TSB 值诊断标准

  • TSB峰值足:月儿不超过220.6μmol/L(12.9mg/dl),早产儿不超过256.5μmol/L(15mg/dl);
  • TSB每天上升幅度<85μmol/L (5mg/dl) 或每小时<0.2mg/dl。

护理方式

生理性黄疸,通常不需要特殊干预治疗。

(1)保证充足喂养:对于生理性黄疸的宝宝不需要特殊治疗。早开奶、充分喂养是退黄的最佳方式。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至少8-12次。宝宝建立肠道正常菌群,有助于黄疸消退。

(2)如何判断是否充足喂养(母乳/配方奶):每次哺乳后宝宝有满足感,可以安睡;每天排尿6-8次;宝宝生后10-12小时开始排墨绿色胎粪,最迟不超过24小时开始排第一次胎粪。进奶好的宝宝第3天后,便便颜色由绿转黄,每天可排软、黄便达4次(每次量较多)-10次(每次量较少)。

(3)如果宝宝黄疸程度超过正常值,或者2周后黄疸还没有消退,应及时带宝宝去医院就诊治疗。

1.3 病理性黄疸

症状和鉴别

出生后 24 小时内出现黄疸,黄疸程度较重;TSB> 102μmol/L(6mg/dl);足月儿TSB>220.6μmol/L(12.9mg/dl),早产儿>255μmol/L(15mg/dl);血清结合胆红素>26μmol/L(1.5mg/dl);TSB每天上升幅度>85μmol/L(5mg/dl);黄疸持续时间较长,足月儿超过2~4周未退,或逐渐加重;黄疸退而复现。

期间可能伴有吐奶、发热、抽搐、嗜睡、大便发白等表现;除面部、躯干外四肢、手足心出现明显发黄。

病理性黄疸还可以分为:感染性黄疸和非感染性黄疸

1.感染性

胎儿宫内感染:巨细胞病毒、乙肝病毒、风疹、单纯疱疹、梅毒螺旋体、弓形体等。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或在通过产道分娩时被感染。

2.非感染性

(1)新生儿溶血症:一种因为母亲和胎儿血型不合,导致母体抗体攻击胎儿红细胞,引起溶血反应的疾病;我国所发生的新生儿溶血病案例80%是因为母婴ABO血型不合,Rh血型不合次之。而ABO血型不合引起的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亲是O型,胎儿是A型或B型者,其他血型少见。O型母亲怀孕分娩次数越多,新生儿溶血病发病率越高,病情也会越来越重。

(2)胆道闭锁

(3)早产儿、足月低出生体重儿

(4)母乳性黄疸:与生理性黄疸持续重叠且持续不退血清胆红素高达342umoI/L,宝宝一般状态良好,黄疸于4-12周后下降,无引起黄疸的其他病因出现。停止母乳喂养3天后黄疸可下降。

❗❗❗ 严重黄疸可通过血脑屏障损伤神经系统,造成胆红素脑病(核黄疸),导致智力障碍、听力障碍、脑瘫等严重后果

母乳性黄疸

1.母乳性黄疸的特点:

(1)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,黄疸程度以轻度至中度为主,消退时间较生理性黄疸延迟,多为生后4-12周或更长时间。

(2)宝宝一般情况良好,生长发育正常,体重增长平稳,大小便颜色正常,肝脾不大,肝功能正常。

2.母乳性黄疸的护理要点:

母乳性黄疸一般不需任何治疗,随着宝宝日龄和月龄的增加,可以自行消退。有时为了确诊宝宝是否是母乳性黄疸,建议妈妈停三天母乳来观察宝宝的黄疸情况,如果黄疸明显减轻可确诊为母乳性黄疸,就可以继续母乳喂养。需要注意的是妈妈暂停母乳喂养的阶段,一定要把母乳按时挤出来。

1.4 治疗方案

常见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治疗,多晒太阳、健康喂养即可,日常注意婴儿精神变化和体征变化。

  • 日光照射

即晒太阳,家长可以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将新生儿置于有阳光照射的窗边,闭门窗避免对流风,室温控制于 28℃戴眼罩,尿不湿保护会阴部,尽可能暴露面、手、腿、足、或胸、背部等皮肤,但也要根据阳光强度及室温注意保暖。非太阳光直射,仅利用散射的光线照射。

期间需要注意:

  1. 照射过程中应经常观察新生儿皮肤温度及颜色,预防晒伤,并注意补充液体量,充分喂养,喂养后侧卧位,避免吐奶导致的窒息。

  2. 照射治疗可能会导致大便频率增加,注意随时更换纸尿裤,保持臀部干洁清爽,避免出现红臀。

  3. 日光照射可能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短期的副作用,包括皮疹、腹泻等,但症状均较轻微,在停止照射后可自行缓解。

日光照射示例

  • 蓝光照射

此方法简单而有效,但是过程中一些宝宝会出现体温升高、大便次数增多现象,停止照射后便会恢复。

  • 药物治疗

严重病例可选用肝酶诱导剂促进胆红素代谢,或使用白蛋白制剂结合游离胆红素。中药茵栀黄制剂具有利胆退黄功效,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。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溶血性黄疸。

  • 换血疗法

当胆红素值超过危险阈值或出现神经系统症状时,需住院进行换血疗法,以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,防止胆红素脑病的发生。

  •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

多喂母乳或配方奶,增加宝宝的尿量,有助于排出多余的胆红素。

2. 红臀

红臀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皮肤病。顾名思义,就是臀部皮肤发红,症状轻的仅表现为表皮微红、表面干燥;严重的会有明显的皮肤糜烂,有渗出液,还可能伴有红色丘疹、水疱。除臀部外,兜尿布的其他部位,像会阴部、下腹部、大腿等处也容易发生类似症状。

3. 脐炎

4. 甲流

5. 新冠